导航菜单
首页 >  研究教学型大学  >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悖论真的是不可破解的吗?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悖论真的是不可破解的吗?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1期

 

【摘 要】: 教学型大学理应以教学为核心使命并兼顾科学研究,但其研究层次和方向以应用为主。然而,与研究型大学看齐,追求所谓的“学术性”一直以来成为教学型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以至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悖论似成不可破解之僵局,长期困扰着教学型大学中广大师生的心灵。教学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的价值取向是“教学做合一”,这一价值取向在教学型师范大学那里应体现和凸显“师范性”。而作为师范类本科专业的标志性学科—教育学课程,其内在实践品格则要求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架构起互动、融合与一体化的桥梁,从而为破解教学型师范大学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悖论、探求二者有效沟通和转换的路径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教学型大学; 教学; 科研; 悖论; 价值取向

导论

1994 年,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根据联邦政府为大学提供的科研经费数量,把3500所大学中的88 所定为“第一类研究型大学”。我国高等教育界借鉴了“研究型大学”这一概念,并由此生发出了“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等概念。国内的许多大学也据此对号入座,纷纷对自己进行定位。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的分类,一般观点如下: 大学应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与此相对应,大学的基本使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也有不同侧重: 研究型大学主要是以科研为主; 研究教学型大学在兼顾研究使命的同时关注教学工作; 而教学型大学则以教学为核心使命,兼顾科学研究,但研究层次和方向以应用为主。而所谓教学型大学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全日制大学,主要履行人才培养

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据此,在目前我国1300 多所高等学校中,除教育部直属的71 所大学学科门类设置齐全、综合性高、研究性强外,其余多数高校专业不够齐全,研究力量薄弱,似均可划归教学型大学。

尽管此种定位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各大学间在投资主体与服务对象、生源地域与就业去向、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与学科专业优势等诸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各级各类大学发展类型定位的努力,恰恰反映了他们图谋重新检视和再规划学校在新时期的办学思想与发展方向这一合理诉求。

然而,不管何种类型定位的大学,如果它无愧承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可是,教学与科研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当今我国高校实践中尤其在教学型地方性大学那里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甚至被人为割裂。

一、教学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悖论及在实践中的危害性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大学教学更不应该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而应该是以训练学生工作智慧和健康心智的教学。正如钱伟长院士所指出的那样: 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 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研究意蕴和成果渗入其中的高校教学,本质上不是大学的教学。然而,教学与科研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当今我国高校实践中尤其在教学型地方性大学那里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甚至被人为割裂。在一个多层构成的大学体系中,处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各自具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式、办学对象,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水平理应用不同的指标、标准去评价。但是现实中,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科研项目、学术研究成果等这些本该只反映高层次大学特征的东西却成为许多不同层次大学办学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这对于众多的办学类型定位在“教学型”层次的地方性大学来说,更是关乎能否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去之生死攸关的命题。无疑这些教学型大学应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使命,以教学为核心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向。固然,我们不能顾名思义地认为“教学型”就是只搞教学,“研究型”就是只进行研究。但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原则,在教学型大学那里应当有区别于其他类型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独特奥义,更绝不能被扭曲为教学、科研各自为政甚或颠覆了教学与科研间的逻辑关系。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通知》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类高等学校都要不断调整和明确办学思想,要真正做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教学工作作为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把教学改革作为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非常明确地界定了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尽管所有的教学型大学都坦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实际上,教学却很难真正地被放到中心的地位,大多时候只是沦丧为科研的附庸。因为,教学是一项软任务,似乎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对这一过程的进行予以评价,其中心地位和重要性通常只得流于虚妄。科研则不然,论文若被SCI 录用即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学术声望; 况且,科研不仅是评估大学的一个方面,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方面。虽然,无论合格评估还是优秀评估都要考察该大学的教学情况,但很多时候不过是翻阅一些教学文件,检查一下教案,最多听听课,这只要事前“排练”到位,准备功夫做足,完全可以应付得游刃有余。而科研项目可不是随便可以填写的,从申请到批准需要一个过程,文章从编写到发表同样需要时间,而这些又决定着硕士、博士点的多少,决定着学校在公众中的声望。由此,科研不仅被看作是大学存在的“支柱”,更是教师的“生命”。一方面,教学滞留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性教学之前现代水平; 另一方面,科研则或异化为多少核心期刊、数据库期刊论文、多少国家或省市级奖项、课题等数字,或沦落成非常时期( 如评职评优时) 的非常行动,以至于学术刊物和书籍一时间泛滥成灾,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腐败现象更是触目惊心。于是乎,越来越多教师的工作志趣不再是教育理想、信念和事业,而是谋生与晋升。教学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科研是为了评职称和制造业绩。虚假教学、虚假科研甚嚣尘上,几乎充斥了大学尤其是教学型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教学型大学普遍存在的求大、求同,盲目攀比,重科研轻教学、重规模轻质量、过度向研究型大学靠拢的问题与倾向———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这一悖论,已导致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大幅滑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型大学的发展和建设。正像南京大学高教所张红霞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目前科研与教学真正融合的机制没有找到,教学工作的地位在大学远低于科研工作。现有机制下,大部分高校教师必须也只能把科研放在第一位,教学退居第二位。”

上述种种迫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追问: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悖论真的是不可破解的吗? 教学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的价值取向究竟应当是怎样的呢?

二、教学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的价值取向是“教学做合一”

教学型大学以教学为核心使命,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方向以应用为主,以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即高级专门人才) 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为首要和根本职责。因此,教学型大学的科研成果主要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对教育教学的改革、对问题的研究而总结的结晶,科学研究的实质是教育教学研究而非纯理论的学术构想与思辨。虽然个别教师不乏进行学术创新的兴趣和能力,但毋庸置疑,在制度设计上,教学型大学的科研只有定位于教育教学研究,注重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方法与途径,才能破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悖论,走出虚假教学、虚假科研的迷局和困境,落实学校的教学中心地位,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使教学与科研转入良性互动融合的轨道。

因此,教学型大学的科研(即教育教学研究,下同) 不像许多人所认识的那样: 在教学之外时不时搞一搞,名曰“兼顾”而实则教学与科研两张皮。教学与科研应是全方位、全时空的互动、融合和一体化即我们所指称的“教学做合一”的价值取向。在此,“教”———教师的教学与示范,“学”———学生的学习与仿效,“做”———教师做学问、做研究即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意味着教师你是怎么思想的就应该怎么教,学生也就怎么学,不仅学知识,更学做学问也即学做人。如此一来,教学是科研的指向和源头活水,科研则是教学的意蕴和生产力,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科研作为一种智力活动,其成果固然可以以文章、报告、专著或项目的形式予以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搞科研就等于写文章,文字著述对教学型大学而言,既非科研的全部,更不是对科研能力的必要表征和最佳体现方式。尤其当文字著述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书斋里的闭门造车之时,这种所谓的“科研”就更嬗变为教学的杀手———“虚假教学”的始作俑者。

相关推荐: